首先是会议展览组织者■■。我国很多协会、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一步步从过去走过来的◆★◆★,他们心目中的会议展览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样式,要让他们做出大的调整还有一定的难度。

  一是专业性■★◆■。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◆◆■★、演出等主要活动形态,其专业特性仍将保持并继续发展。

  三是教育。我们的会展学历教育也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,“会展专业■◆◆”,实际上是◆★◆◆■“展览专业”,★★★■“会议■★■■■”方面的内容少,现代意义上的◆◆■◆“活动”教育更是少得可怜★◆★。

 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,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■★■◆■■、演出等活动形态更多地以独立方式出现★★■◆■,且形式简单,体验性差。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,人们对于会议展览的诉求就开始发生变化,希望它们的效率更高★■★◆★,体验感更强。与此同时,人们也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参加各种社交、旅游、文化★■◆◆、艺术、体育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■★◆★★“活动”。

  在我国◆◆,虽然大的“活动◆◆◆★”类别可以包括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◆★◆■■★、演出等■◆■,但由于会议展览的业态特点太过突出,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少会将会议展览纳入到■★★◆■★“活动★★★★★■”的框架内去考虑。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活动”,指的是会议、展览之外的其他人类群体面对面的方式。不过◆★★,“企业活动◆★■★”(corporate event)这个词还是经常看见的◆◆★■■◆,因为企业举办的面对面事项综合性太强,很难用会议展览来表达。

  我的感觉是:我们必须在会议中加入更多★★“活动”元素,原因很简单——参会者需要。“活动”意味着什么呢?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传统的会议有些拘谨■■★★■、刻板,而◆★★◆“活动”则更多变化★◆,更加活跃■◆★■。

  面向未来,可以肯定的是,从■★◆“活动”的角度来看待会议、展览,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策划、运营管理、服务等工作,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所以就很愿意看见“活动策划人”★◆■、“活动管理”★■◆、“活动公司”、★★■◆★“活动产业”等概念在中国更多地被提及,被使用。到了那个时候★★■◆■◆,“活动”参与者的感觉会更好,“活动■◆★”从业者的职业价值也会更高,我们苦苦追求的所谓“国际化■■”,距离也许会更近■■★■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我好像能够理解★■■★◆,为什么发达国家更愿意使用◆■■“活动”(event)来涵盖会议★★■■■◆、展览■◆★◆■、节庆等一系列群体面对面的事件■★◆■。现在看来■★◆,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◆★◆。

  前段时间到上海参加◆■◆“活动管理之父”Joe Goldblatt 的新书发布活动,让我有机会更加靠近“活动”■◆◆■■★,并再次思考“活动”及其与会议展览之间的关系。

  其次是产业链各环节★★。会议展览产业链是由上游会议展览组织者、客户等长期培养出来的,它们的专业性可能还不错■■■◆■★,说到融合、创新,恐怕有点难。会议展览服务企业是这样★◆◆,会议展览设施企业更是如此★★◆★■■。

  二是融合性★★■■。不仅是会议◆★、展览相互融合■★■■,节庆、赛事■★■■■★、演出等也都将呈现出融合的基本趋势。

  作为一个会议策划人,我觉得我组织的会议越来越像是一场综合性的“活动★■■★★★”(event)■◆◆◆,而非一般意义上的■■★◆★“会议■★◆★”(meeting)■◆■。不仅如此,根据我的观察,更多的会议开始突破传统范式,具备“活动◆◆◆★◆”特征★■◆■◆。而且与此同时,各种主题的“活动◆◆”不断涌现,包括私人的◆★、公众的,文化艺术的、体育赛事的,规模达到数万人的,小到几个人几十人的,地方的■◆★★◆★、全国的、国际的,等等,不胜枚举。为什么会议开始■◆◆■“活动化◆★■”?为什么“活动”开始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?会议展览与“活动”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?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■★★◆★◆“活动”会■■“突然”增多★■◆◆★★?未来中国的会议展览业会变成啥样子★■■?

  关于event的汉语翻译,译成★◆◆★■◆“活动”更合适◆★,而非“事件◆★”★◆■◆,虽然它也有这个意思。

  专业性与融合性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★■◆◆★◆。面对这种趋势★★■★◆■,我们目前还存在很多挑战:

  汉语的★★■★◆■“活动”有点笼统,而英语则相对细分一些:event★★■◆■◆,表示正式的、有一定规模的“活动★■◆”,既包括会议★◆◆★◆★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■■■■◆、演出等典型的■■★◆“活动■■★◆◆”类型◆◆★◆◆,也包括你能够想象到的各类人群面对面的事件■◆◆■★,比如社交、聚会◆◆★、休闲娱乐、文化体育等;activity◆◆★★■,表示小一些的“活动”★★■◆■◆,event里面的分项“活动”或者环节★■◆◆,也叫activity。